首页 >> 灌肠器

最火关于投资书刊胶订设备的一些看法糖果机上海磁力开关插板阀豆粉设备

发布时间:2022-08-24 00:57:03 来源:金瑞机械网

关于投资书刊胶订设备的宿州一些看法

放眼今天的装订设备,绝对能让大多数的印刷业投资者们眼花探伤仪缭乱。从快捷、灵活的按需装订设备,到完整的一站式印后解决方案;从进口的功能完善的装订生产线,到国内的单机装订设备。究竟如何做出选择,投资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越来越近乎于一场赌博。面对这些,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我们希望通过下面的讨论,能够提出一些问题供同行探讨。我将把讨论的重点放到我国的大中型书刊印刷厂的胶订装订工序上进行。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刊大国,200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08 294种,总印数64.13亿册(张),出版课本36087种,总印数32.71亿册(张),总印张219.81亿印张。根据几年来的发展数字统计,我国的书刊印装行业呈现如下明显特点。

1.占图书生产主要部分的教科书生产周期集中,很多出版社的重点图书单一品种生产量大

我国拥有13亿人口,是地道的图书消费大国。一方面导致教材加工量大,且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一般来说,教科书的年生产周期在8 ~9 个月,并具有不断缩短的趋势。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书刊印刷企业基本是以教科书的生产为主要利润来源。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在有限的教材加工周期内完成更多的加工任务,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我国国内的畅销书动辄突破百万册, 像《狼图腾》、《莲花》、《兄弟》这样的畅销书印量都在几十万册到上百万册不等,其他带有政治色彩的书籍则动辄超过几千万册(《邓小平文选》等类书籍)。

2.胶订书比例大

在我国,使用无线胶订的书刊大约占年书刊总量的60%以上。就教科书而言,年书刊印装总量的80%以上都是采用无线胶订的形式。事实上,与出版行业发展强于我国的德国相比,我国胶装书比例还远远不够(德国大约在90%以上)。近年来的统计表明,我国的胶订书的比例每年都呈快速上升趋势。

3.图书从编、审、印刷直到发行的周期越来越短

这几乎成为所有书刊印刷企业的心病。印刷能力大于装订能力简直成为印刷厂的紧箍咒。每到书刊加工的旺季,几乎所有的书刊企业都在为如何解决积压的装订任务而烦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办法是:大量书刊装订业务外包,在书刊旺季雇佣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作为临时工以补足生产能力的不足。

4.装订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

各地出版社对胶订书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一方面调高了成书合格品的门槛,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残次品的惩罚力度。某省印刷厂装订部门的负责人叫苦,一本问题书出厂,出版社罚款200元,超过五本以上,一本书罚款起价2 000元,超过二十本问题书,整批直接退回。装订对于很多厂家简直成了一场赌博,生产进度耽误不得,产品质量马虎不得,管理人员只得在生产的整个过程如履薄冰。

5.装订工价低

众所周知,在我国装订工价一向处于整个印刷出版产业链中的最底层,我国普遍执行的价格2、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甚至还是十年前的装订价格。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体系,但对于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形成,从而实现理想价格的过程将绝非一日之功。面对市场所调控导向的价格与日趋残酷的市场竞争,寻求变数几乎是继续生存的不二法门。

螺纹法兰6.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政府对劳动者的保护法规与监控越来越严格

曾几何时,在中国大多数的装订厂或装订车间,我们能看到清一色的女工甚至童工。这些工人通常多数来自城郊或是农村,甚至是偏远山区。每天在高强度劳动与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一个月甚至只能拿到最基本的生活费用。近年来,有关装订厂非法用工、工人缺少基本福利的,我们常可看到或听到。我国装订工价的“久低不升”不仅仅浸透着千万装订工人的汗水,同样也饱含着装订业者的无奈。随着国家加大对工人的劳动保护措施,以及更多人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劳动价值观,企业越来越难找到低薪水、高强度的工人,即使找到了,想留住也越来越困难。更有国外的统计报告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五年内逐渐失去优势。

7.使用材料良莠不齐

这是我国和欧洲国家在生产发展中的一个显著区别。欧洲的印装工业是建立在一个几百年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印装书籍采用的纸张质量稳定。而我国一方面由于印装工价在不断的竞争下导致利润空间微薄,出版社和印刷厂都希望通过原材料(尤其是纸张)的缩水来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因而印刷折页好的书页,有不平服的、翘曲的,甚至还有荷叶 边的。这普遍被认为是制约我国后工序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另一方面,国内装订工价的低廉,导致没有多少企业会考虑更高速的EVA热熔胶。理由很简单,当使用更高成本的胶,也就意味着本就可怜的利润将被摊得更薄。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有着庞大的书刊市场,显然大有文章可做。但存在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书刊加工中的装订过程正在成为一个瓶颈,即印刷能力大于装顺时针或逆时针调剂夹订能力,到手的业务却无法顺畅地完成。而如何合理地突破这一生产瓶颈,也正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是继续将大量装订业务外包,还是继续采用忙时雇佣、闲时辞的办法来解决,抑或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先来把以上讨论做个总结:

·我国是一个书刊大国,胶订业务在所有书刊装订形式中占有绝对的主流地位,长线活(单一品种大印量的产品)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教材、畅销图书等;

·产品周期逐渐缩短,而产品质量要求却逐渐提高;

·装订尤其是胶订工序产能的无法满足,正在困扰很多印刷业者;

·装订工价低廉和越来越高的人工成本几乎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印装材料使装订工序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那么是否有一种渠道,既能解决企业生产上的瓶颈,又能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呢?

让我们来算下面一笔帐,假设一个企业需要达到10万本/日的生产能力:

A.一条胶订联动线,采用的生产人数是24~28人;B.采用手工配页+单机包本+单机三面刀要至少100人;C.采用配页单机+单机包本+单机三面刀至少60 人(由于要统计所有机型和产品模式将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过程,故以上数字采用概数,并不代表准确统计)。我们很容易看到差异,由于人工的节省,按经济中等城市来计算成本,采用A联动线的生产模式将至少比采用B模式节约人工成本120万元/年(如果严格按照人工工资+奖金+人员福利+劳动保护+管理成本的模式来计算人工成本,则将远远不止上面的数字),采用A模式将至少比C模式年节约成本不少于40万。

<氧化铝p>事实上,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完全能看到上面的统计并不完整,毕竟采用联动线的生产模式将带来一些附加成本,如:设备维护成本、1般主要是由于棒材硬度较高设备折旧、电耗等等。但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应当看到联动线将给企业带来如下隐性收益:劳动环境的改善和劳动强度的降低之于员工流动性降低、设备本身之于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提升、印后工序的产能稳定之于业务的稳定并直接带动印刷等相关工序的业务量的提升等等。

可见投资联动线非常值得我们那些有能力的大中型印刷企业考虑与重视。有一组数字同样值得我们关注:2001年国内联动线保有量为966台,2002年国内保有量达到1 113台,增长幅度超过10%,而此后一直以每年3 0 ~4 0 台的速度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国内的业主已经开始高度倾向于机器为主的高自动化的生产模式。

那么我们需要投资什么样的设备呢?几乎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的提出:高效、稳定、能够适应国内的生产条件、维护便利、设备投资少。

现在国内可供选择的设备大体上有三种:一类是进口设备,一类是国产设备,另一类是介于进口和国产之间的北人-TSK牌胶订生产线。

比较著名的进口设备包括马天尼、柯尔布斯、沃伦贝格,国内用户的普遍评价是该类设备生产过程稳定、生产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但同样昂贵的价格和高额的关税正考验着每一个准备购买者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这些设备普遍将更完善的自动化、更小的占地面积(欧洲国家的劳动力以及场地不可和国内相提并论)、更高的速度、更多的附加功能,放到了一个和国内情况相比有些超越的程度。笔者认为,作为国内用户是否真的有必要为这些内容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单?

国产设备,其中主要是上海紫光和深圳精密达。上海紫光是国内最老牌的胶订设备生产企业,其胶订生产线在国内也有相当高的保有量,而精密达则借助其在技术上的创新概念冲击市场。但短期内还看不到两个产品和进口设备在技术层面上的竞争力。

北人与日本TSK公司合作的胶订联动线,设备由TSK公司独立生产,价格则介于进口和国产之间。2002年两家公司联姻之后,采用BEIREN-TSK联合商标的OEM设备异军突起,几乎彻底颠覆了国内原有的胶订联动线的市场格局。其以不到四年的时间,60多台的安装量,成为该类产品在市场上的领军者。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题目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产品将更适合中国国情呢?我们早就给出问题的答案:稳定、高效,关键是适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廉价。以往在面对欧洲设备的稳定性和国产设备的廉价时,购买者必须做出一个权衡。但北人OEM的TSK公司的联动线似乎提供了一个更新的选择,采用OEM合作后产品大幅度降价,北人将


过敏性鼻炎导致划痕荨麻疹
同仁堂锁阳固精丸怎么服用
肌肉劳损
坤宝丸什么时间吃好
友情链接